Archive for 元
敕賜玄教宗傳之碑
敕賜玄教宗傳之碑(至正四年1344)
集賢修撰、承事郎臣虞集奉敕撰;翰林學士承旨、榮祿大夫、知制浩、兼修國史臣趙孟煩奉敕書並篆額
延祐六年四月廿五日,開府儀同三司、上卿、輔教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、知集賢院事、領諸路道教事臣留孫言:欽惟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聖旨焚毀諸路僞道藏經之碑
聖旨焚毀諸路僞道藏經之碑(至元二十一年1284)
翰林院臣唐方、楊文郁、王構、李謙、閻複、李濤、王磐等奉敕撰
至元二十一年三月 日,詔遣資德大夫、總制院使兼領都功德使司事相哥諭翰林院:戊午年僧道持論,及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焚毀道藏僞經始末,可書其事於後。臣磐等謹按釋教總統合台薩哩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元創建昭應宮碑
元創建昭應宮碑(至元七年1270)
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王磐奉敕撰
聖人有天下,莫不以神道設教。皇帝龍飛,尊禮百神,咸秩無文。皇后躬親內政,德協宸極,凡所以幽贊神明,興崇祀典者,實勤備焉。謹按有司所縣事迹,維至元六年,都邑肇新。中宮諭旨,太府監度西郊高梁河鄉隙地以居新附之民。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元創建昭應宮碑
元創建昭應宮碑(至元七年1270)
吏部尚書臣徐世隆奉敕撰
國家肇基朔方,以神武定天下。列聖相承,際每之外,罔不臣妾。主上誕膺天命,嗣守大統,稽考典章,用潤色鴻業,建宗廟,修禮樂,立官制,文物煥然爲之一新。惟是宮殿未備,群臣請定都於燕,上可其奏。乃以至元三年新都於故城之北。越六年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中都十方大天長觀重修碑
中都十方大天長觀重修碑
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鄭子聃奉敕撰
大定十四年三月,戶部尚書臣仲愈、勸農使臣僅言奏:十方大天長觀館御既安,像設既嚴,敢以聞。是月既望,天子暨皇太子率百執事,歙謁修虔,遂命爲道場三日夜以慶成。先是,召西京路傳戒壇主清虛大師閻德源住持,敕授提點觀事。越十九年秋九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活死人墓碑
活死人墓碑①
太傅統領□□那□宅司都總領王德安□石
歲次壬子三月十七日重陽成道宮提領□□子王志瑞、知宮王茂遠、副宮□志元立石
重陽萬壽宮道士全真子朱志完、楊志□同刊
閑閑老人書活死人墓
事有作於前而湮於後者,有不期於昔而會於今者。此事之變,或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*皇帝聖旨碑
元代至正二十三年(1363年)刻立。
上載皇帝聖旨兩道,碑分兩截刻。原碑已佚,樓觀台文管所存有舊拓,字迹較清楚。一截前半部刻元至正二十三年漢文聖旨一道,共8行,行4~12字不等,字較大;後半部爲蒙文,共8行。
第二截刻蒙古白話漢語聖旨一道,字較小,26行,行2~3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蒙漢文合刻大元宸命碑
元至正十八年(1358年)立石。原露天散置於戶縣重陽宮獻殿西南,1962年移至該宮後院集中保護。
此碑螭首龜座。通高405厘米、寬110厘米、厚35厘米。碑額圭形,額刻陰文篆書「大元]宸命」4字。碑文第二、三封聖旨用蒙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書寫,文意相同。第一封聖旨漢文正書,30行,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皇元孫真人道行碑
元元統三年(1335年)立石。鄧文原撰文,趙孟俯書丹,趙世延篆額。原散落在祖庵鎮北郊田野,1962年移至戶縣重陽宮後集中保護。
此碑螭首龜座。碑首高101厘米、廣124厘米,身高261厘米、寬119厘米、厚34厘米,座高60厘米、廣124厘米。碑額圭形,額刻陰文篆書「皇元孫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披雲宋真人道行碑
元延祐七年(1320年)立石。王利用撰文,韓沖書丹幷篆額。原散落在祖庵鎮北郊田野,1962年移竪於戶縣重陽宮後院集中保護。
此碑螭首龜座。通高450厘米(其中首高122厘米、座高65厘米)、寬128厘米、厚38厘米。圭額篆書「玄通弘教]披雲真人]道行之碑」12字。碑文行書30行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