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for z
石牛堡金化山文昌祠碑記
石牛堡金化山文昌祠碑記 年份:公元1857
張香海
梓南一舍之區,有山曰石牛,山腹有洞,洞口巨石蹲踞如牛。唐人詩云:「苔蘚作毛隨雨濕,藤蘿穿鼻任風牽。從來不食溪邊草,自是難耕隴上田。」舊傳以為秦惠王欲併蜀,作石牛,糞金以為道,誘五丁迎婦而開山。帝君不忍蜀亡,乃摧山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啟大唐御立集聖山玄妙觀勝境碑
啟大唐御立集聖山玄妙觀勝境碑 年份:公元748
張庭訓
白羊峰聖容正教龕銘 安岳郡前調安居縣博士張庭訓字才霜敬述並書 鑴字人李智員/
聞乾坤並化,先有真尊,大道法王,動靈仙集,感期廣運,正教敷霑,巍巍乎莫能之悟也。道是盤古本尊□□□□/
&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大元遼陽等處大寧路瑞州海濱鄉周家莊雲溪觀碑
大元遼陽等處大寧路瑞州海濱鄉周家莊雲溪觀碑[1]
前大都大長春宮提舉沖和葆素明一大師、大寧路道門提點張道中撰,純素安然大師松陽白道容書並篆額。
夫道無形跡,故不可以言傳,不可以搏持。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是已。洎乎我玄皇闡教,後學強謂之,名曰道。由茲以降,太極兩儀,三才之道既分;陰陽天地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孝感聖姑廟碑
孝感聖姑廟碑(部分)[1]
神姓郝氏,耆宿相傳歸政鄉通玄里會渦村人。父諱義,母張氏。及笄,父母欲嫁之,以無昆弟,辭不往。父病,疽發背,吮其穢惡。每夕祈禱,願以身代。未幾,父病癒,人以為孝感也。父母終,罄家資營葬,合祔於所居村右廬墓側,卒哭而後歸。
皇元丙午,南平州帥趙澄惜舊祠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重修天壇上皇殿記
重修天壇上皇殿記
翰林編修張琬
天下名山為嶽鎮者十。道經載大洞天數,稱王屋即其一也,故號天壇,廼歷代列仙修真之所。其形勢視諸山聳拔不群,若王者車蓋,故名王屋,乃有影隨日月運移。壇北對峙崖谷,曰仙人洞。內有穴若井,深不可測。我國家歲時使使者登壇醮祭,畢則投圭玉幣帛於中,載見祀典。南降壇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葉令王喬祠記
葉令王喬祠記
國史院修撰張彧
雙鳧觀,漢故葉令王君主祠也。君諱喬,河東人,顯宗明帝時為尚書,即出宰葉。葉屬畿內,朔望來朝。得雙鳧後,以玉棺下墮為羽化之期。時人以為神,立祠以祀。此觀之所由立也。嗟乎,自漢迄今,千百余年間,王侯將相之家,氣焰赫然,繕治宅第,務極侈靡,自謂常處晏安,足傳永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大元重修聚仙觀
大元重修聚仙觀
行書,元統二年三月。共二十八行,行五十四字。高五尺二寸,廣二尺五寸。在宋寨村。
純素致虛履常大師教門高士井道泉撰,通真明道玄德大師教門高士唐道清撰,大長春宮知事張道文撰。
名山之在天下多矣。是皆有以宅仙真、府神明,佐陰陽而時風雨,贊景運以福生民者也。道書列其尤者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嵩山大崇福宮記
嵩山大崇福宮記
張仲壽
天壤間有靈地,不得乎偉人不能耀其跡;有偉人,不際乎熙運不能行其道。故必熙運啟而後有以感召乎偉人,偉人出而後有以顯發乎靈地。匪今斯今,振古如斯。瞻彼嵩高,眾岳所宗。構宮其間,精祗攸會,蓋土宇靈奇之最者也。自箕山月冷,穎水雲荒,苔封啟母之石痕,萆掩穆王之轍跡。越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重興新安洞真觀碑
重興新安洞真觀碑[1]
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張仲壽撰並書,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尚服院事譚振宗篆額。
天下名山,仙聖必家之。然不必高深廣遠,與世隔絕。雖舟車所會,人跡往來之沖[ ]有焉。其名姓重[ ][ ]異世代,久近離合,亙萬古萬變,而實一人之身,尤不須深較也。舊傳王子喬好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
桃花洞記
桃花洞記[1]
正書,篆額。至元十八年三月,共二十行,行二十六字,高三尺一寸八分,廣二尺,在河內陽洛山。
松岩野逸張道選書並題額。
粵以孟州濟源縣東北有山曰陽洛,昔晉王良真人飛升之所也。面視黃蓋峰,背倚隱元台,西接道山靈沇,東連沐澗金壇,中有洞(口)[曰]桃花。女真姓張諱惠全,... 碑記全文請按......